汇健科技 | 脂质组学系列解决方案:微生物研究的新一代利器
日期:2025-07-10
来源:汇健科技
浏览量:47
作为代谢组学的核心分支,脂质组学 (Lipidomics) 致力于系统性研究生物体内的所有脂质分子(即脂质组),涵盖其结构、功能、代谢途径及生物学作用。脂质组位于基因调控网络和蛋白质作用网络的下游,凭借其分子种类的多样性与理化性质的复杂性(如亲疏水性差异显著、分子结构多变),为揭示疾病机制提供了独特的新视角。
对于微生物而言,脂质是其细胞膜的核心组分和结构基础,并充当关键的信号载体和能量储备单元。微生物能够灵敏地响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引起其脂质组分的调整。相较于已成熟应用于临床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微生物蛋白指纹图谱鉴定技术,微生物脂质组学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微生物精准鉴定、药敏分析、发酵过程监控以及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等领域,均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潜力。
基于微生物糖蛋白指纹谱图的质谱检测(如MALDI-TOF)已经成为临床上微生物鉴定的常规手段,但也存在以下局限:
(1)部分菌种预处理复杂且信号不佳:例如丝状真菌和分枝杆菌,其样本前处理步骤繁琐,且获得的糖蛋白指纹谱图信号质量往往不理想;
(2)亚种区分鉴定困难:对微生物亚种的精确区分仍存在挑战。
以分枝杆菌为例,截止2024年,国际公认的分枝杆菌属独立物种已超过190种,临床应用中重点关注30余种分枝杆菌亚种,包括多种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等。作为一种特殊的革兰氏阳性菌,分枝杆菌富含独特的脂质成分(图1A)[1],如高含量的甘油磷脂(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心磷脂CL等)和糖脂(硫苷脂SL/SGL、磷脂酰肌醇甘露糖苷PIM等),并且不同亚种的分枝杆菌具有特征性的脂质指纹谱图(图1B、C)[2]。例如,硫苷脂(SGL)是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特有的标志物,在代表性菌株如M. tuberculosis H37Rv中高表达;酚醛糖脂(PGL)是菌株的分型标志之一,在M.canettii菌中表达量最高。
若利用MALDI-TOF质谱平台直接检测分枝杆菌的脂质指纹谱图(即分析完整微生物脂质组),不仅能显著简化样本制备流程,更能实现亚种水平的精准鉴定。这一策略有望显著拓展微生物质谱组学在临床诊断及其他常规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图1. (A)分枝杆菌中脂质分布结构[1];(B,C)不同分枝杆菌负离子模式(B)和正离子模式(C)的脂质指纹谱图[2]。
微生物通常通过遗传突变和表型适应等机制逃避抗生素杀伤,形成耐药性。在耐药菌中,代谢和脂质重编程是最常见的表型适应策略之一,涉及多种变化:包括TCA循环相关的能量代偿重编程、膜脂质组成重构、生物膜代谢模式的调控(图2)[3]。
图2. 抗菌药物作用下的细菌代谢及耐药机制示意图[3]。
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独特的双层脂质膜结构,在药物胁迫下更易通过调整脂质组成及修饰进行适应性重构,从而增强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一个关键实例是脂质A(Lipid A)的pETN修饰,这已被证实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 E. coli)对粘菌素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4]。具体而言,E. coli通过在Lipid A的磷酸基团中添加pETN修饰,减少多粘菌素结合位点数,进而抵抗粘菌素的杀菌作用。重要的是,这种Lipid A的pETN修饰可直接通过质谱检测(表现为Lipid A分子量的偏移),为高通量快速判定E. coli耐药性提供了有效手段。
除Lipid A外,针对不同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菌种,其整体脂质指纹谱图亦呈现特征性差异[5]。此外,细菌在药敏研究中表现出的脂质重组或调节能力(包括程度与速度),直接影响其对药物的敏感性[6]。这些发现提示,靶向脂质合成与代谢通路可人为调控细菌耐药性,为解决粘菌素等耐药问题提供新思路。例如,应用脂肪酸合成抑制剂(如MAC13772)干扰脂肪酸合成通路,能有效改变细菌膜脂质组成,从而降低粘菌素耐药性的发生[7]。
值得强调的是,上述研究涉及的微生物脂质组分析均可在MALDI-TOF质谱平台上实现全轮廓测试。这表明MALDI-TOF技术具备发展为快速、高通量微生物药敏检测平台的巨大潜力。
在工业生产中,微生物发酵是规模化制备高价值产物的核心手段。传统的发酵过程监控依赖于物理化学参数(如温度、pH、溶氧)和宏观生长指标(如生物量)。而微生物脂质组分析则深入至细胞代谢的分子层面,通过揭示发酵过程中脂质组的动态响应,为精准调控关键工艺参数(如温度、pH、溶氧、搅拌速率、营养供给)提供了强大的“生物指示器”和深层机理洞察[8-9]。这种分子水平的监控是优化目标产物产量、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关键,也是实现“智能发酵”和“精准发酵”的核心技术之一(图3)[8-9]。
以酿酒为例,高浓度乙醇会对酵母菌产生胁迫。酵母菌能通过调整膜脂的不饱和度和脂质组分来改变膜流动性,从而促进乙醇外排并适应环境变化。响应自适应能力强的菌种对于保持高乙醇浓度下的发酵活性及提高酒的产量有正向作用[10]。
因此,深入研究微生物脂质组,不仅能指导工业菌株的改造(筛选或构建具有优良脂质适应性的菌株),更能为优化发酵工艺条件提供精准依据,从而推动高效、可控的工业发酵进程。
图3. 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传统监控方法(A)[8]和基于脂质组的分子智控监控方法(B)[9]。
微生物脂质组学在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通过揭示微生物脂质分子对宿主免疫、代谢及屏障功能的动态调控,可解析跨物种“脂质对话(lipid crosstalk)”的分子机制。
微生物对宿主的调控:微生物脂质组研究揭示了病原体利用特定脂质分子调控宿主功能的机制。例如,分枝杆菌的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 可通过抑制宿主巨噬细胞的TLR2信号通路,促进其免疫逃逸[11]。
宿主对微生物脂质的响应:宿主细胞在微生物脂质分子的刺激下,其自身脂质代谢也会发生显著重构。如大肠杆菌的脂多糖(LPS)可通过激活宿主TLR4通路,诱发胰岛素抵抗,进而驱动代谢综合征的发生[12]。
通过同步研究微生物与宿主双方的脂质代谢异常(图4)[13-14],不仅能深入理解感染与免疫的分子基础,更可为开发抗感染新策略、免疫调节疗法及慢性病(如代谢性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全新的靶点和干预思路。
图4. 微生物鞘脂组(A)[13]和胆固醇(B)[14]代谢对宿主脂质代谢的影响示意图。
汇健科技依托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Lip-Si Array®微纳质谱芯、MS LOC系统及Omics AI数据分析平台推出高通量全谱脂质组检测与分析项目,为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工业领域提供产业化级别的“产品+数据+解决方案”,可在3 h内完成96通量的样本预处理与检测,批内批间CV<15%,单次检测可获取1000+脂质分子特征,并归属300+种脂质分子,兼顾高通量、高稳定性与高覆盖率;同时还可结合高通量代谢组检测,获得微生物样本完整代谢特征,促进代谢网络或通路分析。
汇健科技自建国内首个MALDI-MS平台的脂质特征注释数据库,并提供专属于脂质组的个性化分析策略,形成基于MS LOC的脂质组学完整闭环解决方案,确保全研究流程的稳定可靠性,以创新产品及专业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潜在应用及价值包括:
(1)临床研究:快速预测病原菌的抗生素耐药性,辅助精准用药;
(2)药物开发:进行药物代谢与药效评估,加快药物开发;
(3)合成生物学:工业菌株筛选,微生物制造过程数据库建立及品控;
(4)其他工业领域:食品安全监控、酒类品质鉴别等。
图5. 高通量全谱脂质组学解决方案流程示意图。
若您对脂质组在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感兴趣,欢迎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 400-8803-220
邮箱 | sales@well-healthcare.com
官网 | www.well-healthcare.com
杭州汇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临床组学诊断、生命科学工具、 医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汇健科技基于微纳材料技术(MT)、生物检测技术(BT)、信息学技术(IT)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创新质谱组学技术平台,致力于提供丰富的质谱产品组合与解决方案,推动精准医学、转化研究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汇健科技在组学研究领域拥有研发、生产、质量体系构建、注册报证等全链条的转化能力,为科学研究、生物医药、精准诊疗等行业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质谱仪器及配套试剂耗材、组学分析软件、定制化的医学科研产品及解决方案。汇健科技始终以“创新组学技术、服务人类健康”为使命,秉承“感知-汇知-智慧”理念,坚持底层核心技术原创和自主可控,采用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策略,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组学产品体系,持续守护人类生命健康。
“芯质生命”是汇健科技专注于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的创新品牌,致力于通过先进的组学技术和组学产品,为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组学科研产品,更好的生命科学工具,更强的质谱技术平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Jackson M. The mycobacterial cell envelope—lipids[J]. 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medicine, 2014, 4(10): a021105.
[2] Larrouy-Maumus, Gérald, and Germain Puzo. "Mycobacterial envelope lipids fingerprint from direct MALDI-TOF MS analysis of intact bacilli." Tuberculosis 95.1 (2015): 75-85.
[3] Kok, Maik, et al. "Unravel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using metabolomics." Drug Discovery Today 27.6 (2022): 1774-1783.
[4] Dortet, Laurent, et al. "Rapid detec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chromosome-and MCR-plasmid-mediated resistance to polymyxins by MALDI-TOF MS in Escherichia coli: the MALDIxin test."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73.12 (2018): 3359-3367.
[5] Hewelt-Belka, Weronika, et al. "Untargeted lipidomics reveals differences in the lipid pattern among clinical isolat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resistant and sensitive to antibiotic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15.3 (2016): 914-922.
[6] Schenk, Emily R., et al. "Changes in lipid distribution in E. coli strains in response to norfloxacin."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50.1 (2015): 88-94.
[7] Carfrae, Lindsey A., et al. "Inhibiting fatty acid synthesis overcomes colistin resistance." Nature Microbiology 8.6 (2023): 1026-1038.
[8] Piškur, Jure, and Concetta Compagno, eds.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yeast carbon metabolism. Berlin/Heidelberg, Germany: Springer, 2014.
[9] Li, Chunji, et al. "Lipid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dynamic changes in lipid metabolism across growth phases in oleaginous yeast Rhodotorula glutinis ZHK." LWT 187 (2023): 115295.
[10] Lairón-Peris, M., et al. "Lipid composition analysis reveals mechanisms of ethanol tolerance in the model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87.12 (2021): e00440-21.
[11] Zhai, Weijie, et al. "The immune escape mechanism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 (2019): 340.
[12] Zhang, Mengna, et al. "E. coli LPS/TLR4/NF-κB signaling pathway regulates th17/treg balance mediat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oral lichen planus." Inflammation 46.3 (2023): 1077-1090.
[13] Brown, Eric M., et al. "Bacteroides-derived sphingolipids are critical for maintaining intestinal homeostasis and symbiosis." Cell host & microbe 25.5 (2019): 668-680.
[14] Kenny, Douglas J., et al. "Cholesterol metabolism by uncultured human gut bacteria influences host cholesterol level." Cell host & microbe 28.2 (2020): 245-257.